分類
Uncategorized

昆(崑)曲藝術新舞台及新舞風介紹

昆(崑)曲藝術新舞台及新舞風介紹

崑曲是中國最早成形的戲劇,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融合文學、音樂、歌唱、舞蹈、表演於一堂。以竹製的崑笛為主要伴奏樂器,配以笙、三弦、二胡、琵琶等絲竹樂器譜成了優美的旋律,鼓和板,加以小鑼、大鑼、鐃鈸等敲擊樂器用來控制節奏,配合了文學化的詞句、華麗的服裝、鮮豔的化妝,在空曠的舞台上以情感化的唱腔、文詞化的身段,襯托出演員精彩的表演。

中國戲曲的進行是以人物為中心,舞台上只有簡單象徵性的道具來代表戲劇進行的環境。同樣的桌椅可以代表書房、公堂、高山、橋樑。一個角色在舞台上繞一圈,可能經過千山萬水、可能只是在園內獨步,可能經過了幾天幾夜、也可能只是下一分鐘。舞台也可以分割,一個角色坐在椅子上,另一個角色在他面前走來走去,兩人卻看不見,因為中間可能隔著一堵牆。這是一個「環境移動的舞台」,想像出來的地點、環境、時間在角色的周圍不停的移動,因此不是角色進入新的環境,而是新的環境進入角色的周圍。

崑曲的表演受到說唱藝術的影響,和現代戲劇中「四面牆」理論並不相同,「四面牆」的舞台模擬成一個真實的世界,四周都有無形的牆,演員不應該感覺到觀眾的存在。然而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演員觀眾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說,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那堵牆是打開的,演員必須以觀眾為對象來演出,而觀眾也以掌聲與喝彩來肯定演員。
環境中的一切事物須由想像來假定其存在,因此要用虛擬的手法來引起想像。譬如:一個角色舉足作跨越門檻的姿勢,再反身作關門的姿勢,這就表明這個角色已經走進房間,關上房門。舞台上的動作是實際生活的再現而不是複製,是由生活中提煉出來、具有象徵意義的「寫意誇張的動作」。崑曲的表演要做到「動作美、指事明、化身準、出情真」幾個層次。基本上所有的舞臺動作都是圓弧形的,講究動靜相間、虛實互換、欲揚先抑、欲進先退;肩要鬆、腰要提、雙膝微曲、兩腿保持彈性,與中國傳統的太極的理論是相吻合的。表演時以虛擬的動作表明時、地、物,如開門、上樓、飲酒、觀花等。尤其是類似動作,如飲酒和喝茶等,必須要交待清楚,讓觀眾看的懂。這些象徵的動作經過台上、台下一致確定,就成了舞台的規律,達到所謂「規律的自由動作」的境界。化身是指身段要合乎劇中人物的年齡及身份,所謂「身段要合路子,表演要歸家門」,也就是演員要化成戲中人物。出情是指要表現出劇中人的性格及情緒,也就是如何刻畫人物。一般而言,要先掌握了家門身段,然後按不同人物、不同心情,作細緻入微、互不雷同的具體處理。

新舞台新舞風藝術人文創新

「一別數月,簫笙笛難封;奼紫嫣紅,水磨聲裊裊。」新冠病毒疫情一度中斷了中國百戲之祖崑曲的演出,而今隨著劇團復工、曲目復演,姑蘇城、上海灘的戲台又熱鬧起來,在崑曲的「家鄉」江蘇及上海(古稱吳地)這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始終延續著溫婉雋永的中國審美。

直播互動全新體驗

今年春天,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江蘇省崑劇院蘭苑劇場的舞台燈光不得不「暗淡」下來。為讓戲迷繼續享受崑曲藝術,也讓崑曲演員能登台以滋養自己的藝術生命,江蘇省崑劇院通過「5G聲聲慢」重新拉開崑曲的表演大幕。

崑劇的魅力在於一唱三歎。5G信號高速率、低時延的技術優勢,可以降低直播畫面壓縮比例,減少畫質在傳輸中的損失,增強視覺感受。原本只有一百三十七個座位的蘭苑劇場,在其中一晚的直播中累計有二千多人次在線觀看。

屏幕另一端的受眾紛紛表示「演員的表情不用靠想像了」「太清晰啦,對外地人來說方便太多了」。

不滿足於簡單的5G直播崑曲,今年五月,江蘇省崑劇院在一場《桃花扇》實景演出中,嘗試將虛擬現實(VR)和崑曲相結合。受眾可戴上3D眼鏡,打開相關手機客戶端,在屏幕上滑動手指,選擇任意視角觀看演出。

新技術與古老非遺的結合,不僅讓崑曲煥發了新活力,也降低了門檻。觀眾花十幾塊錢的票價,即可坐在家中享受貴賓般的劇場體驗。同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更多人有機會走近崑曲、欣賞崑曲。

此外,直播間互動、彈幕聊天等也成為觀眾線上看戲的全新體驗。在上海,有「崑曲王子」之稱的張軍還在江南水鄉朱家角古鎮課植園嘗試了多維度網絡高清直播,視覺衝擊力依託「雲端」再升級。

從傳統邁向現代,擁有六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崑曲,與人工智能場景建立聯繫。「5G環境下的三維高清傳輸、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開始介入崑曲的演出和傳播。」二○二○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一家參會的智能視覺處理機構如此展望。